那曲地区地处西藏自治区北部,位于青藏高原腹地,下辖10个县,地区行政公署驻那曲县。整个地形呈西高东低倾斜,西高,中平,东低,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这里海拔较高,热量不足,气候严寒干旱,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一半,限制了农业的发展,但广阔的天然草原,可供家畜放牧采食,是自治区主要发展畜牧业的地区。中西部地形辽阔平坦,多丘陵盆地,内陆湖泊星罗棋布,河流纵横其间,东部属河谷地带,多高山峡谷,是藏北仅有的农作物产区,并有少量的森林资源和灌木草场,其海拔高度在3500~4500米之间,气候好于中西部。

    全地区总面积42万多平方公里,总人口39万(其中藏族326920人占总人口的98.86%)。全地区除东部少量的半农半牧区外(耕地面积约8万亩),基本上是一个纯牧区,拥有草地面积5亿多亩,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积3.8亿亩。

    那曲地区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人文景观独特,是一块待开发的宝地。那曲有丰富的虫草、贝母、人参果和黄金、石油、铬矿、锑矿等资源。拥有植物种类402种以上和动物种类508种以上,野牦牛、藏羚羊、黑颈鹤、獐子等100多种国家一、二级野生保护动物在藏北这片土地上栖息,形成了高原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

    那曲境内河流纵横,水利资源极为丰富。长江、怒江都发源于这片世界之颠的地方,那曲境内汇入这两条江的支流各达20多条,汇入内陆湖泊及雅鲁藏布江的大小支流多达30多条,其他季节性河流不计其数。另外,那曲还分布着高原四大名湖之一的纳木错,西藏三大雍湖之一的当惹雍湖,湖泊星罗棋布,数量多达3000多个。

    40年来,尤其是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中央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全方位向西藏倾斜,本地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城镇面貌焕然一新。从1961年—2005年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85亿多元,仅“十五”期间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多亿元,进一步缓解了“瓶颈”制约,有效推动了该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多元化的运输网络基本形成,通达能力和运输能力不断提高。通信事业超前发展。丰富的水力、地热、太阳能、风能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改革开放20多年来,全地区共建成各类电站42座,装机容量20439千瓦。以109、317国道和省道安狮公路为主体、以那曲镇为中心,辐射各县、乡、村的公路交通网络已经形成,通车里程达8.8万公里,即将建成的青藏铁路纵贯那曲。兰西拉、黑昌光缆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那曲地区的通信条件,实现了乡乡通电话的目标。以地区、县城为中心的中小城镇初显规模。那曲镇由和平解放前的几间土坯房、几顶毛毡帐篷的小驿站,发展到现在市政功能齐全,常住人口8万余人,年流动人口20万人以上,城区建设面积达12平方公里的藏北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