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玛县白绒山羊基地一角(资料图片)。记者 青阳多旦 摄
西藏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区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10年来,我区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和自治区一系列决策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善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牧民收入为首要任务,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开拓进取,求真务实,扎实奋进,牧区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退牧还草“还”出“大效益”
退牧还草工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是关系发展长远大计的生态工程,深受我区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拥护和欢迎。2004年,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我区启动了退牧还草工程建设项目,对遏制我区草地退化、恢复草原植被、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004年至2011年退牧还草工程总投资22.5659亿元,其中国家投资16.9196亿元,在我区七地(市)30个县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建设任务7746万亩。截止到目前,累计完成草地围栏6447万亩,草地补播2200万亩,退牧还草工程取得了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
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首先有效遏制了草地退化、沙化的趋势,促进了生态环境进一步好转。我区相关部门于2011年对萨嘎、错那等7个县退牧还草工程区进行监测,工程区内与工程区外相比,植被盖度平均提高9.9个百分点,植被高度由5.26厘米提高到7.12厘米,产草量提高57.25%,生态效益显著。其次促进了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快项目区二、三产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合理流动,从而促进项目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同时,天然草地的生产能力得到提高,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牲畜死亡数大大减少,牲畜出栏率大大提高,不仅丰富了当地居民的“肉篮子”,增加了牧民收入,而且提高了牧民群众的市场经济意识。再次促进了传统畜牧业经营方式的转变,以草原建设饲养牲畜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人工种草、牲畜短期育肥、畜牧业集约化经营、牧区合作经济组织等新的经营模式和新兴技术在项目区得到推广和应用,畜牧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新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