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拉萨市始终秉承“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的理念,把全市各族群众利益放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上,充分发挥首府城市首位度作用,加快建设美丽家园幸福拉萨,实现了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生态良好、民族团结、宗教和睦、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目标,开创了各族群众安居乐业、城乡居民幸福生活的崭新局面。
拉萨市以利民之举,在实现“发展梦”的进程中,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满意度。
西藏自治区成立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全市上下团结一致、凝聚智慧、挥洒激情,全力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书写了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事业新篇章,让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也激发起各族儿女建设社会主义新拉萨的强大正能量。十二五”前三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9.44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49.47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8.6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67 ,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财政收入的大幅增加,综合实力的显著提升,为着力保障改善民生提供了不竭动力,为全面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注入了活力。
古城拉萨焕发着青春气息,现代文明与千年古韵交相辉映。老城区保护工程高标准完成,八廓街入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柳梧新区、东城新区、东嘎新区迅速崛起,“两区四园”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一城两岸三区”的城市布局更加优化,城乡供水、供电、供气、供暖、通讯、公交等服务保障能力有效提升。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7.6 ,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62.34平方米;空气质量优良率常年保持在97 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常年保持100 ,市容市貌整洁有序,城 乡面貌焕然一新,碧水蓝天得到有力保护,生态环境得以持续改善。
藏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保护和发展藏民族传统文化,对于建设美丽家园幸福拉萨、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十二五”期间,拉萨公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首届文成公主主题论坛成功举办,文成公主》大型实景剧实现常态化演出,2014年度累计演出175场,总收入达1.1亿余元;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蔚然成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卓有成效;2010年以来新开播拉萨藏语、拉萨综合、拉萨文化旅游3个频道,群艺馆新馆、牦牛博物馆、文体中心、农家书屋等城乡文化项目顺利建成,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全面提升,文化环境显著改善,真正做到了让市民学习有场所、娱乐有阵地、休闲有去处。
拉萨市以安民之策,在实现“民生梦”的进程中,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满意度。
关注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关系到各族人民幸福安康。2010年至2013年这四年间,拉萨市累计 投入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资金达88.08亿元,惠及千家万户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和劳动就业等民生项目如期完成。随着一项项民生政策的推出、一件件民生工程的实施、一道道民生难题的破解,拉萨基本实现了劳有丰酬、学有优教、病有良医、住有宜居、老有颐养。
拉萨市把促进就业创业作为保障改善民生之本,深入开展以业育人、以业安人、以业管人、以业富人的“四业工程”,面向全市免费开展就业创业培训。拉萨市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保障改善民生之基,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步伐,稳步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包吃、包住、包学费的“三包”政策从幼儿园到高中15年全覆盖,三包”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拉萨市把提升医疗水平作为保障改善民生之要,在全区率先开展“先诊疗、后结算”和农牧区医疗制度家庭账户“一卡通”试点工作并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和寺庙僧尼免费健康体检基本完成,药品零差率销售实现乡镇全覆盖,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拉萨市把改善住房条件作为保障改善民生之重,大力实施农牧民安居工 程,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平均达到33平方米,较好地满足了市民的住房需求。大力推进民生交通、绿色交通、智能交通建设,深入开展中巴车、出租车行业整治,积极推广并投放新能源汽车,设立多个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点,建成并投入使用更多停车场,为广大群众创造了安全、舒适、便捷、环保、经济的出行环境。
藏族有句谚语:百根柳条能扎扫帚,五个指头能握拳头”。把我的心给你,我们是兄弟姐妹;把你的心给我,我们就亲如一家。民族团结之树长青,是各族儿女的共同心愿。
从和平解放、民主改革到改革开放,在60多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各族群众休戚与共、携手相助,手足之情感人至深,再一次彰显了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 —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拉萨市以建设民族团结典范城市为引领,在全国首府城市中率先制定《拉萨市民族团结进步条例》,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础不断夯实,各民族在祖国大家庭中实现了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