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3日,第十一届林芝桃花文化旅游节在林芝县嘎拉村盛大开幕。图为游客们兴高采烈地在桃树下合影留念。记者 王雅慧 摄

azgl58127_s.jpg

自治区成立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藏非公经济市场主体迅速增加,2015年上半年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达到18808户,注册资本达568.05亿元。图为市民在八廓商城逛街购物。记者 李洲 摄

近年来,拉萨市城关区纳金乡嘎巴村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夯实基层党建基础的关键之举,多措并举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图为嘎巴村村民在领取2014年采砂场和商混站盈利分红。记者 李洲 摄

图为7月30日,山南地区乃东县昌珠镇门中岗居委会群众按照传统习俗,身着节日盛装,参加一年一度的望果节盛典仪式。记者 洛桑 实习生 格桑卓玛 摄

2013年3月开工建设的山南扎囊大桥总投资4亿多元,全长5.7公里,目前工程完成过半,预计今年年底全线贯通。图为中铁七局的工程负责人在对桥面进行质量大检查。记者 洛桑 摄

2013年5月31日,我区首个现代化大型儿童乐园——拉萨市柳梧新区德吉罗布儿童游乐园正式开园,首日开园吸引了许多市民前来游玩。 图为市民在乘坐“大摆锤”。记者 蒋盖 摄

翻开自治区成立50年来的历史书卷,回首望,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向前瞻,富民兴藏号角不绝耳畔。

2014年,全区生产总值920.83亿元,同比增长10.8%,比50年前增长281倍;地方财政收入164.75亿元,同比增长49.2%,比50年前增长748倍。

让人振奋的数字背后是历届自治区党委、政府带领各族群众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实现了从量到质的飞跃,书写了雪域高原文明进步史上一页页辉煌篇章。

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

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国家对西藏投入力度逐年加大,以交通、电力、城市建设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彻底改变了西藏封闭落后的面貌。

半个世纪以来,青藏、川藏公路的通车结束了西藏无公路的历史,林芝市墨脱公路通车,实现了“县县通公路”的目标。青藏铁路结束了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拉日 铁路开通运营续写“天路”传奇。拉林铁路已全面开工建设,标志着我区步入铁路建设的新时代。航空建设方面,区内通航机场5个,8家航空公司在藏运营,开通 国内外航线48条,通航城市达33个。

西藏已经形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的大交通格局,日渐发达的交通网络拉近了雪域高原与内地乃至世界的时空距离。

50年来,西藏的电力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跨越,截至2014年底,国网西藏电力有限公司管辖电网总装机容量143.789万千瓦,年发电量25.6亿千瓦时,分别是自治区成立初期的176倍和98倍。

走进昌都市芒康县昂多乡曲塔村居民次仁多吉的家中,电视、洗衣机、电饭锅、电暖器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次仁多吉说:“以前电力短缺,尤其冬天的时候,根本没办法看电视,也没办法用电暖器取暖。”

次仁多吉如今的幸福生活,得益于川藏电力联网工程的建成投运,结束了昌都缺电和电网孤网运行的历史,从根本上解决了昌都市近50万人口的用电问题,改善了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

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

自治区党委、政府立足我区特色资源优势,瞄准特色,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比较优势,科学谋划产业布局,把天然饮用水、旅游文化作为强区产业重点培育,把高原种养加、民族手工业等作为富民产业大力扶持,产业发展重点进一步突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西藏饮用水安全高品质、清洁无污染的独特竞争优势明显,是世界公认的最好淡水资源。5100西藏冰川矿泉水公司作为西藏饮用水的龙头企业,已经在中高端饮用水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占全国高端瓶装水销售额的5%以上。

天然饮用水产业也成为西藏自治区政府确立的未来发展的支柱产业,提出要全力推动西藏水产业发展,力争在“十三五”时期实现天然饮用水产量达到500万吨以上、总产值达到400亿元以上。

多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积极推行“基层组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农牧民”等发展模式,扶持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农牧民合作社。

山南地区扎囊县扎其乡羊加村党支部书记曲珍白玛说,该村紧紧围绕农业搞发展,大力培育和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特色产品,这样不仅可以使劳动力实现集约化,而且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不断得到提高,能够给农牧民群众带来不少的收入。

改革发展活力持续增强

2014年以来,我区对全面深化改革12个领域、66个方面、246项重要任务逐级分解,确保了各项改革任务和措施落实到位,全区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大幕徐徐揭开。

在自治区工商局办理工商登记业务的赵先生说,现在工商注册便利化程度极大提高,实行“一体化”办公、“一条龙”服务,办理营业执照时间由法定的20个工作日缩短为2个工作日以内,减少了登记环节,降低了准入门槛,这为我们企业节约了时间成本。

随着我区商事制度改革各项措施的稳步推进,我区市场主体发展迅速,非公经济蓬勃发展,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工商注册便利化程度极大提高,极大释放了改革红利,激发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

自治区国税局健全长效改革机制,细化改革任务,实施“营改增”政策。作为财税改革的“重头戏”,我区自实施“营改增”以来,改革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试点成效显著,有效减轻了全区纳税人的负担,成为我区经济发展强有力的推动力。

直挂云帆济沧海。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西藏各族群众必将更加坚定不移走富民兴藏之路,紧紧围绕民族团结和民生改善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让各族群众更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到2020年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晒一晒西藏50年的数据

2014年,全区生产总值920.83亿元,同比增长10.8%,比50年前增长281倍,连续22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地方财政收入164.75亿元,同 比增长49.2%,比50年前增长748倍;固定资产投资1119.73亿元,同比增长21.9%,是有历史记录的1978年的605倍;社会消费品零售 总额364.5亿元,同比增长13.1%,是1978年的149倍。

2014年,西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16元,同比增长7.9%,是1978年的39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59元,同比增长12.3%,是1978年的42倍。

2014年,自治区落实中央政府投资353亿元、增长30.3%,中央企业投资100亿元、增长58.7%,民间投资300亿元、增长30.6%,项目带 动成效显著。 全区粮食产量达98.5万吨,创历史新高。推广“藏青2000”等新品种56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8.7万亩,新增改良黄牛16.5万头。农牧民专业合作 经济组织蓬勃发展,达到2937家、增长55%。全面启动建设353个乡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大力实施扶贫攻坚,减少贫困人口13万人。

仅2014年,全区民生投入达71亿元,全面落实18项民生政策,新增11项惠民举措,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边疆民族地区民生工作的时代内涵。全年新增就业 4.3万人,农牧区转移就业98.5万人次。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制度合并实施,各项社会保险参保人员达260.6万人次。

注:本文转载自中国西藏新闻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上一篇 下一篇
QQ在线咨询
服务热线
400-8585-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