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行走在后藏大地,那一群群忙碌在田间地头的身影,那一个个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那一座座机器轰鸣的工厂企业,都让人深切感受到这块热土散发出的蓬勃生机和活力。

 

“三年大提升、五年新跨越,是日喀则‘十三五’发展的新蓝图。为了实现这一宏伟蓝图,日喀则市正以‘和谐、共享、创新、开放、绿色、协调’为发展理念,以富民强市和长治久安为主题,以提高发展质量效益为主线,以灾后重建为抓手,更加突出重点项目建设,更加突出产业结构调整,全力打好扶贫攻坚战,确保‘十三五’开好局、起好步。”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日喀则市委书记丹增朗杰告诉记者。

 

产业强市——

 

培育新型支柱产业

 

走进素有“蔬菜之乡”的白朗县,全县正在开展土地确权登记试点工作。白朗县县长赤列朗杰告诉记者,今年,全县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核心区土地经营权流转,促进农牧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牧业产业化发展。

 

坚持产业强市,着力培育发展“六个百亿”产业,是日喀则市“十三五”规划的重点任务。

 

日喀则市市长刘虎山介绍说,为此,日喀则将巩固壮大特色农牧产品基地,加快日喀则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重点推进白朗核心区“一心三区一带”建设,将江孜红河谷现代农业示范园列为第二核心区,稳步推进市农牧特色园区、桑珠孜区600兆瓦光伏农业示范园区和500兆瓦光伏设施农业项目、雅江北岸生态示范园、拉孜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园区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农牧业提质增效、农牧民增收致富;推进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注册和有机认证工作,打响后藏“有机之乡·生态家园”品牌。

 

第二产业方面,突出工业有限发展、重点发展、特色发展,立足优势,深挖潜力,提升层次,大力发展特色农牧精深加工产业,加快日喀则工业园建设,支持神猴药业恢复生产,加大雄村铜矿开发力度,深化与山东力诺、青岛崂山矿泉水等区内外企业的合作,大力开发太阳能和天然饮用水产业,力争今年工业总产值突破18亿元,增长20%。

 

第三产业方面,突出“神奇珠峰、神秘后藏、吉祥日喀则”主题,坚持“五位一体”,以打造世界重要文化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全力打造后藏旅游升级版,抓好珠峰景区、萨迦古城等旅游项目建设,加强旅游产品研发,加大旅游宣传推介,推动全市旅游业快速发展。力争全年接待游客4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4亿元。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加快商贸物流业发展,启动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做实日喀则产业新区和综合保税区前期工作;加快吉隆口岸建设,促进樟木口岸恢复开放和边贸业快速回升,力争2016年边贸总额达4.66亿美元,同比增长15%。

 

投资拉动—

 

增强发展内动力

 

2016年,日喀则市经济发展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4%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7%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

 

为此,日喀则市将积极争取国家投资、优化援藏投资、狠抓招商引资、激活社会投资,2016年,全市新建续建项目574个,力争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0亿元。

 

在吉隆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一个个项目开工建设。谈起这一切,县长胡红说,我们正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加快推进项目重建,完善基础设施功能,增强发展内动力,打造一个美丽的新吉隆。

 

刘虎山说,为了拉动经济发展,今年,全市将加快推进拉洛水利枢纽、市区至机场专用公路、农村公路升级改造,湘河水利枢纽及谢通门、南木林110kv输变电工程等重点项目,力争G318绕城公路、环城路建成通车。同时,充分发挥市项目协调领导小组职能,加大财政垫资和银行信贷支持,用好2亿元项目前期经费,加快项目前期和建设进度,探索实施项目代建制和总承包制,引进培育咨询设计等中介机构,提高项目工作水平。

 

记者还了解到,为增强日喀则发展后劲,“十三五”期间,日喀则将加快拉萨至日喀则高等级公路建设,推进重点道路黑色化,加大农村公路网建设力度,力争“十三五”期间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通沥青(水泥)路,所有寺庙和具备条件的自然村通公路,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加速日喀则至吉隆、亚东铁路和快速公路前期论证、建设工作,加快推进和平机场配套设施、亚东支线机场和吉隆通用机场及附属设施建设,形成立体化综合交通网络。

 

同时,全面建成拉洛水利枢纽及配套灌区工程,加快推进桑德、帕孜、湘河水利枢纽及配套灌区工程和桑珠孜区城市防洪系统治理、城市供水等重大水利工程,提升改造农田草场水利设施,大力实施民生水利工程,到2020年农村饮水安全人口比重达到100%。

 

统筹规划——

 

加快重建和扶贫步伐

 

2016年,刚过新年,丹增朗杰书记就率队深入18个县区,督促检查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用丹增朗杰书记的话说,我们就是要早安排、早部署、早动手,全力推动灾后恢复重建,力争用3年时间还人民一个美丽的日喀则。

 

刘虎山也告诉记者,日喀则市把灾后恢复重建与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设施改善紧密结合起来,突出抓好33个特色小城镇、163个整村推进和特色产业建设,扎实推进灾后重建工作,确保地震灾区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同奔小康。

 

同时,全市还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结合灾后重建,在沿路、沿江、沿边、沿旅游景点打造一批功能齐全、作用明显、各具特色的小城镇,辐射带动农牧区经济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力争到2020年城镇人口突破2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30%。依托上海的对口支援,进一步加快亚东县小城镇建设,努力把亚东打造成全区最美的边陲重镇。

 

记者了解到,今年,日喀则灾后恢复重建要力争投资完成60%以上,民房重建基本完成,整村推进和特色小城镇建设完成60%,产业建设完成50%,交通能源、公共服务设施完成60%。

 

时间紧,任务重。日喀则全市将从上到下积极行动起来,以只争朝夕的干劲,全力完成各项工作。

 

把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同扶贫攻坚结合起来,把两项工作共同促进、共同做好,是日喀则一项全新举措。

 

日喀则市扶贫办党组书记达娃卓玛介绍说,对此,日喀则市将健全扶贫工作责任制,建立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把脱贫成效纳入政府考核内容,完善机关、部队、国有企业定点帮扶和干部结对帮扶机制,积极鼓励各类企业、社会各界参与扶贫,确保定点结对帮扶实现全覆盖。同时,充分利用好自治区3.8亿元专项扶持资金,力争完成6155户27137人的脱贫任务,确保康马、昂仁2个重点贫困县,白朗、亚东2个非重点贫困县摘除贫困帽子。

 

这一项项举措,让日喀则“十三五”开局良好。后藏大地,又将踏上健康快速发展的新征程。

注:本文转载自中国西藏新闻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上一篇 下一篇
QQ在线咨询
服务热线
400-8585-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