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正值收获的美好季节。走进雪域高原的田间地头,只见一堆堆收割的青稞垛、一片片金色的油菜花,为高原大地带来无限收获的喜悦;村舍农场,一群群羽丰肉肥的藏鸡、一头头体壮膘肥的牦牛,为千家万户带来了殷实的收入……这一切的一切,都在无声地诉说着生活在高原大地的人们当今的幸福生活。

    60多年风雨兼程,60多年沧桑巨变。西藏和平解放60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无私支援下,西藏各族人民以主人翁的姿态迸发出创造美好生活的巨大热情,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创造了短短60多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

    经济发展实现巨大飞跃

    从1951年的地方生产总值1.29亿元到2011年的605亿元,特别是1994年中央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西藏地方生产总值连续1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均增速达12%,超过全国平均增速;工业产值从0到2010年突破163亿元;农牧民人均收入从0到2011年的人均纯收入达到4700元,连续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我们不得不为这一组组数据感到惊叹。仅仅60多年的时间,西藏在经济制度、经济结构和经济总量上都实现了重大飞跃。60多年来,西藏彻底告别了封闭的庄园制、部落制自然经济,大阔步向现代市场经济迈进。

    农牧业是西藏经济发展的基础。为促进农牧业大发展,中央对西藏投入巨资,实施大规模的农田、草场基本建设,积极普及农牧科学技术,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极大地改善了西藏农牧业的生产条件,改变了农牧业生产方式。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了免征免购,不收任何农牧业税,实行“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和“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的“两个长期不变”政策,使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提高。2011年,全区粮食总产量达到93.2万吨,连续13年保持90万吨以上。

    为加快自身“造血”功能,自治区党委、政府从薄弱环节入手,抓住工业发展不放松,使西藏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我区已初步形成了优势矿产业、建材业、民族手工业、藏医药业为支柱的包括电力、农畜产品加工业、饮食品加工制造等工业的富有西藏特色的工业生产体系。今年上半年,全区第二产业增加值75.87亿元,同比增长15.4%。

    在工农牧业全面发展的同时,自治区党委、政府又适时提出“提升一产、壮大二产、做强三产”的经济发展战略,并将旅游业确立为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加大了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近年来,我区旅游业呈现“井喷式”发展,带动了餐饮住宿、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邮政通信等快速发展,逐步向“做活三产”的目标迈进。仅今年1至6月,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就达到180.55亿元,同比增长11.2%。

    基础设施建设迅猛发展

    自民主改革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对西藏常规项目的投资力度,在不同时期相继安排了一大批关系重大、影响深远的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使我区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

    对于家乡的巨大变化,错那县错那镇亚马荣村村民益西格桑有着切身感受。他说:“现在,油路修到了家门口。下一步,我准备贷款买车跑运输,只要自己肯努力,我相信家里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

    和平解放以前,旧西藏没有一条现代意义上的公路。交通闭塞,严重制约了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60多年来,西藏公路从无到有,从旧到新,通车里程逐年递增,到今天,庞大的公路网将人流、物流、信息流等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区各地。

    从2001年起,国家不断加大对西藏农村公路建设的投资力度。尤其是进入“十一五”后,自治区更进一步加快了农村公路的建设步伐。自治区交通运输厅的统计数字显示:仅“十一五”以来,全区共安排农村公路建设项目781个,总投资45.7亿元,解决了161个乡镇、1659个建制村的通公路问题,新建里程14740公里,农村公路里程迅速延伸,公路网覆盖了所有乡镇和80%以上的建制村,100多万农牧民告别了沿袭几千年人背畜驮的原始运输方式,积极融入到改革发展的时代潮流中。同时,启动农村公路路面硬化工程,261个乡镇通了柏油路,达到全区乡镇总数的38.3%。拉萨市七县一区全部通了沥青路并实现了“村村通”公路。

    拉贡机场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墨脱公路即将建成通车,青藏铁路通车、拉日铁路的开工建设,林芝米林机场、阿里昆莎机场、日喀则和平机场相继通航……近年来,西藏的交通运输事业实现了历史性飞跃,交通运输条件日益改善。如今,以公路、铁路、航空等为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已在“世界屋脊”悄然形成。

    人民生活逐步走向富裕

    标准化的厨房、成套的真皮沙发、巨大的液晶电视……这是一个典型的藏式院落,楼房雕梁画栋,上下两层,足有500平方米。院落的主人就是46岁的农奴后代、堆龙德庆县羊达乡村民阿努。据阿努讲述,和平解放前,阿努的父母“每天吃不饱、穿不暖,日子苦得很”。现在,他种起了大棚蔬菜,建起了苗圃基地,住上了别墅,开上了汽车……

    60多年来,西藏经济社会大发展,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由人民共享。西藏各族人民从住房、看病、上学到出行、饮水、通信等人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大有改善。人们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从衣食住行到医疗教育、文化娱乐,充分感受到社会进步带来的福祉。改革开放后,自治区党委、政府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始终把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首要任务,提出并大力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保农牧民持续稳定增收。

    “孩子们高兴得在房子里打滚。”那曲县那曲镇八村村民索朗江措回忆起全家从低矮的土坯房搬入新居的情景时说。如今,无论是在珠穆朗玛峰脚下还是在雅鲁藏布江畔,无论是在藏东林区还是在藏北草原,一排排崭新、整洁的藏式新居已成为雪域高原的一道亮丽风景。

    自2006年开始,西藏计划用5年时间新建、改造23万户民房,使全区80%居住条件较差的农牧民住上安全、适用的房屋。仅2009年,全区完成安居工程5097万户,惠及33万人。至此,西藏解决了23万户、120万农牧民的安居问题,提前一年完成安居房建设任务。现在,“安居”已经成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词之一,与之相应的则是“乐业”。百姓是否“乐业”,关键就看钱包鼓不鼓。2011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00元,增长13.6%,连续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60多年沧桑巨变,雪域旧貌已换新颜。如今,一个团结、民主、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西藏正巍然屹立于12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大地之上。西藏的明天也必将更加美好、灿烂。

注:本文转载自未知,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上一篇 下一篇
QQ在线咨询
服务热线
400-8585-868